在接觸校內酒吧後,我對於酒吧文化有了更多的想像。喜歡調酒帶給大家不一樣的味蕾感受,更喜歡酒吧讓大家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。在那之後和朋友陸續造訪了幾間酒吧,感受各家酒吧之間的氣氛,這學期也決定加入調酒社團,正式踏上調酒之路。期望能藉由親身參與,學習更多實務技術,將酒吧文化推廣出去!
本周因為是第一堂課,學長姐詳細地介紹了調酒的的幾個基本環節。包括:
倒酒:轉開瓶蓋後,一手將瓶蓋拾起,置於拇指與食指之間,另一手托著酒瓶底部倒酒。這邊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出於衛生,瓶蓋不會直接放在吧檯上,因此調酒時要養成隨手拾起瓶蓋的習慣;至於倒酒方式更多的是視覺效果,不希望客人看到酒的話,握酒瓶時可以用手擋住酒瓶標籤旁邊露出的透明瓶身。
冰杯:在開始調酒之前的冰杯,會依據調酒種類盛裝適量冰塊,將杯子置於吧檯上,一手固定酒杯,一手持攪拌棒沿杯緣輕拌冰塊,直到杯口起霧為止。冰杯的目的在於調整酒杯溫度在適當範圍,以最好地發揮出酒品的特性,因此攪拌時節奏不必太快,確定杯口都凝霧再停止。
攪拌:常稱為stir。調酒用的攪拌匙外觀很像長柄茶匙,一端較小一端較大,可依照情況選擇合適的一端。攪拌時,拇指和食指扣住攪拌匙上端,中指和無名指夾住下端,沿杯緣輕輕繞圈。注意繞圈時使用的都是手指的力,以順時鐘方向來說,前半圈靠的是中指內推,後半圈是無名指外托。
搖盪:常稱為shake,音譯為雪克。雪克杯不只用於調酒上,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更常見於手搖杯飲料店,通常為三節式結構,由下端的瓶身、上端的上蓋與頂端的頂端構成,上下收窄而中間略出。搖盪時,慣用手拇指按住頂蓋,食指、中指按住上蓋與瓶身,無名指和小指反向頂住瓶身,確認單手可以握緊後,另一隻手作為輔助,姿勢相對隨意地扶住杯子。手指固定後放鬆手腕,盡可能保持手臂和手肘不動,藉由手腕前後搖晃帶動杯子搖盪。這裡比較重要的是上蓋與頂蓋之間存在進氣孔,是調酒的關鍵之一,因此搖晃時不要只是線性的上下衝,要以手腕力量為主,帶出略呈弧形的軌跡。
在經過這次社課後,我大致了解到本社社課的模式,晚上7:00到10:00共三小時的時間,包含半小時的酒類知識介紹、一小時半的調酒教學與實際操作,剩下則是自由練習時間。整體來說氣氛相當開放隨興,不少與人交流的機會,但即使不放心思在人際互動上也不會感到壓力。課程也提供了動手調酒的機會,每位社員都可以依自己的喜好,嘗試調出剛學到的兩杯調酒,而不是單純的理論講解。只能說,很慶幸自己願意踏出第一步,才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。